市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局開展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來,全面貫徹“守初心、擔使命,找差距、抓落實”的總要求,開展理論學習、專題研討等學習教育,這一次,我們走近了市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局(原食藥監(jiān)局)退休老干部胡菊英老人,聽革命烈屬講述那段紅色的記憶,以銘記歷史,不忘初心。
1939年出生的胡菊英老人,已經走過80個春秋,如今依然精神矍鑠、話語爽朗,1976年成為湘潭市醫(yī)藥系統一名普通職工,市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親切地喊她“胡姨”。見到我們到來,胡菊英老人很開心,和大多數好客的老太太一樣,熱情地端出水果,又招呼著泡茶,要是沒聽說過她從前的經歷,誰又會知道這位烈士的女兒,經歷過那么多人間磨難。
在了解到市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局想以革命烈士胡佑生的先進事跡開展一次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之后,作為局里退休干部的胡菊英老人熱情配合,開始慢慢在腦海里搜索關于父親的記憶。“老太爺去世我才九歲,只大概記得一些了。”她雖說得云淡風輕,但是我們知道這些封存在心底近70年的記憶又會讓她的內心經歷一次往事翻涌的煎熬。她找出了兩本回憶她父親的手稿以及政府發(fā)的烈士證,回憶起了9歲之前的事情,特別是她的烈士父親胡佑生。
湖湘英烈胡佑生,1897年3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縣射埠鄉(xiāng)余星村,因勤學苦鉆,行醫(yī)有術,深受父老鄉(xiāng)親愛戴。據資料記載,胡佑生大革命時期在家鄉(xiāng)參加農民協會,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,1945年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后,參與組建中共湘潭縣工委,領導群眾開展反對國民黨的征兵、征糧、征稅的斗爭并帶領黨員骨干著手組建地下武裝。1948年初,擔任中共湘潭縣工委書記兼軍事委員、湘潭縣人民武裝工作隊政治主任委員。同年5月17日,因被叛徒出賣,不幸在縣城被捕,慘遭殺害。他的革命事跡被列入了《不能忘卻的足跡——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黨史微故事》一書中,是廣大黨員干部的必讀書目。“壯哉烈士,革命之英。為民為黨,歷盡艱辛。事變被捕,矢志犧牲。針刺十指,緘口無聲。不屈不撓,慘矣捐塵。生的偉大,死的光榮。千秋不朽,萬古長青。”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群眾對他的贊詞。
胡菊英老人說她是家里的第五個孩子,但是在她出生之前,這些兄弟姐妹就已經都不在父母身邊。大哥在幾歲的時候就去世了,大姐二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給別人家做了童養(yǎng)媳,三姐也給了姨媽家做女兒,只有她一直在父母身邊長大。她說父親是個文書先生,讀了7年私塾,后來又學了幾年醫(yī),以行醫(yī)為生。“他那時候很受鄉(xiāng)鄰尊敬,誰家有人去世,都是讓他幫忙寫挽聯,寫得工工整整。他給鄉(xiāng)親們看病,不分酷暑嚴寒,白天黑夜,隨請隨到,見到家境貧寒的,從不收醫(yī)藥費。所以鄉(xiāng)鄰們感激他,有些到過年時就想方設法給他送對酒吃。”回憶起自己的父親,胡菊英老人心里滿是崇敬。
胡菊英老人說,印象中的父親常常早出晚歸,她和母親當時并不知道父親在干什么事情。那時候家里經常無米下鍋,母親也不埋怨,只是常常流眼淚,后來就拉著她去外面討飯。只有一次大年三十,家里又無米下鍋了,母親就和父親爭吵了幾句,但后來還是母親跑去鄰居家借了點米煮粥充饑。“我母親是真的苦啊”,想起那些年和母親一起討飯的經歷,胡菊英老人言語激動起來,眼眶濕潤,母親已經去世68年,但這些沉重記憶已經在心底留下了烙印,超過半個多世紀。
胡菊英老人回憶起父親時說,父親是遭遇最慘、受的刑罰最多的湘潭地下黨員,被捕后,敵人對他使用壓杠子、釘指頭、坐老虎凳、灌辣椒水等酷刑,被折磨得死去活來,但他始終未透露半句敵人想要的消息,只留下了“不知道”三個字。父親被迫害后,遺體是地下黨組織運回來的,她和母親見到了他最后一面,她到現在還記得父親就躺在那里,十根手指腫得很大,母親在一旁哭泣……此時距革命勝利只剩六個月,但是父親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慘遭迫害。
父親去世之后,胡菊英老人說她和母親也遭受了兩個月的迫害,母親甚至還挨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打,1951年,黨組織為父親補開了追悼會,追悼會上,擺放了一幅父親巨大的遺像,還來了很多父老鄉(xiāng)親悼念,而這些,母親再也看不到了。
“父親在世時常對我說要讀好書,以后要為國家作貢獻,這些教誨我也常常說給我自己的孩子聽,教育她們一定不能忘記過去的苦,告訴她們今天的生活是很多革命先烈用犧牲換來的。”胡菊英老人說她常常在女兒面前提起,要是父親胡佑生當年沒有遭到迫害該多好,那樣他至少能看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了勝利。她的女兒安慰她說,哪有什么“如果”呢?歷史又怎么能重來呢?的確,歷史已經成為歷史,曾經的苦難成了不能忘卻的記憶,但是初心依舊,使命依舊,歷史上的胡佑生已經千古,但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,還會有千千萬萬個“胡佑生”甘愿為國家奉獻一切,這就是初心的召喚、使命的力量。